【摘要】本文介绍了自我教育的含义、特点,指出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根据10多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多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我教育 途径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02-02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在思想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等问题;二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有一定的冲击;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1]相当多的大学生精神空虚,意志薄弱,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2]大学生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的问题如何解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11年的探索。实践证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做人,构建内心强大的精神世界,是解决大学生人生道路迷茫的根本出路。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含义,特点及必要性 早在2500年前我国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自知”、“自胜”就是自我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自我意识,而动物没有,人靠自我意识去调控人与自我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发挥巨大的能动性,人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创造新世界,推动人自身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动物只能顺应环境。但是,自我意识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积极因素能推动人进步,去掉动物性,增长社会性;消极因素使人增长动物性,反社会性,阻碍自身与社会发展。人用自身的积极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建设一个强大的自我,这就是自我教育。[3] 传统教育重他人教育(外因),轻自我教育(内因),是不完整的低质低效的教育。自教不排斥他教,而是要构建以自教为核心的自教与他教协同的优质高效的新教育体系,这是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自教,构建自教与他教协同优质高效的新教育体系既是教育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机制,关键是要从提高每个人的自教意识和自教能力做起。 2.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 郑和钧教授在主持教育部“八五”、“九五”重点课题时对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探索,2002年他在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自我教育与学生素质全面协同发展》时,将自教向幼教和高教延伸。大学生自我教育于2003年起步,至今已坚持11年,探索了多种途径,简要介绍如下: 2.1成立大学生自我教育学会 为大学生搭建自教活动平台,2003年起成立大学生自我教育学会。11年来学会活动丰富多彩:(1)请专家讲课,普及自教基本知识;(2)举办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论文报告会,培养大学生研究自教的兴趣和能力;(3)组织大学生自我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大学生将自教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增强自教能力,提高全面素质;(4)请校友传经送宝,如请校友介绍自主创业和培养自身能力的经验;(5)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6)制订学会章程,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会干部和会员们的主动性、创造性;(7)组织大学生假期去湘西农村支教,这已成为学会的特色项目。大学生自我教育学会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发展自我,共享合作,多彩人生”为宗旨,让大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素质拓展、支教、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的教育与学习,使大学生在体验中认识自己,相互合作与学习,学会关心与交往,实现大学生活的健康化。二是突出大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自尊,引导大学生走向成人成才的阳光幸福的人生之路。 |